紙短情長 僑批中的血淚溫情 【同期】香港潮汕文化協會知事 許百堅
當時(潮汕)有一首民謠: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溪眼淚一船人),一條浴巾去過番(帶一條浴巾去海外闖蕩),錢銀知寄人知返(記得寄錢,記得回家),勿忘父母共妻房(不要忘記家鄉的父母妻兒)。每一封僑批,都記錄了每一位番客在番邦的狀況和歷程。里面如果仔細看,可以說是“一字一淚”。 【解說】“母親大人,本月初接得阿坤兄帶來書一封,讀至親病復發,兒不禁心動,自念不孝之罪重矣⋯⋯家中諸事當用財(時便)用,切勿吝惜。兒現年既長,自當謹守慈命,斷不放肆。現今初到地方,諸事未悉。不能多串(賺)錢財,看明年光景如何,方能多寄銀錢。”(字幕:汕頭市檔案館館藏年代最久遠的清代僑批原件) “母親,兒本日匯交汕廣益信局四萬元,此項如是收到,可由大人全數分給家中各人做些衣服。”(字幕:1946年外洋繼豪寄給潮汕母親的僑批,當中詳細註明了批款的用途。在當年,做衣服是普通人家的“一件大事”) “呂氏知悉今天接讀家信,知合家長幼平安,甚為喜慰。我卿在家起居宜須珍重,第一飲食宜當謹慎,一切寒涼之物切勿服食。”(1952年的僑批,當中包含著丈夫對剛誕下新生兒的妻子的關切。) 【同期】香港潮汕文化協會知事 許百堅 什麼叫作“批”,批就是信件和錢一起寄就叫“批”。 我們說,家書抵萬金。僑批既有家書,也有萬金。有的僑批是很仔細交代,孩子要怎樣教,要儘量讓他讀書,女兒又要怎樣教,很關心家里每個人的狀況。每個人都將發生的事情寫進去,所以有人說僑批是潮人在海外的血淚史。是的,這就是僑批的重要性。潮汕最高峰的時候一半的潮汕人是靠海外的僑批維生的,那你可想而知(其重要性)。 【解說】僑批,是近現代海外華僑通過華僑自辦的民間信局,寄回國內的匯款和書信,於19世紀中葉開始盛行,至上世紀70年代被現代金融業所取代。僑批主要分佈在粵、閩兩省,其中以廣東省潮汕地區的僑批數量最多。作為中國著名僑鄉,祖籍潮汕的海外僑胞有1500多萬人。 【同期】香港潮汕文化協會知事 許百堅 清末到民國,根據海關記載,有400多萬潮汕人出去,最終有接近300萬人回來。我們出去是去賺錢,賺錢的目的是養家,最後我們還是要回家的。所以在外面的潮汕人,回鄉下不會說“回鄉下”,會說“回家”,父母在哪家就在哪,落葉歸根是我們的初衷。我們出來之後我們有一份這樣的責任,讓家里的人富足,不會餓到。 【解說】當年飄洋過海,為生計奔波勞碌的潮汕先民,藉由“僑批”,將賺得的血汗錢和飽含思念的信件一起寄回家鄉。一封封僑批不僅是維繫華僑和家鄉親人的情感紐帶,更是華僑華人愛國、愛鄉、愛家人的最佳憑證。 【同期】香港潮汕文化協會知事 許百堅 (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一段經歷。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奮鬥歷史,潮汕人怎樣在異鄉艱苦奮鬥,怎樣不忘家鄉這種情懷。我們經常說,愛國教育。其實華僑都是最愛國的,我們看到很多僑批是很關心國事,關心家鄉情況,也對家鄉有很多支持。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也值得讓更多人看到。 【情景】“僑批紙短·家國情長”汕頭僑批文化藝術展開幕儀式 【解說】5月24日,“僑批紙短·家國情長”汕頭僑批文化藝術展在香港舉行,60件僑批實物和珍貴圖片,真實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 【同期】香港潮汕文化協會知事 許百堅 僑批中信是一部分,錢也是一部分,那隨著時代的轉變,民國初期的時候是用大洋,接著用國幣,接著是金圓券,接著就是港幣。所以其實港幣在僑批里面是佔了很重要的角色。當時(僑批)最初是南洋最直接寄回去,通過船之類的。香港開埠之後,就比較多經過香港,由香港轉回去。 【解說】2013年6月,由廣東、福建兩省聯合申報的“僑批檔案”,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的保護,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對此許百堅坦言“且驚且喜”,他希望這些珍貴文物能讓更多人看到,更希望它們能得到持久性的保護。 【同期】香港潮汕文化協會知事 許百堅 汕頭做得很好,有一個僑批館。其實我不是很擔憂,現在似乎已經保存了相當多的數量,所以不需要每一次都全部找出來,夠就可以了。這幾年潮汕的政府也是重視的,比如汕頭大學就收集了很多。我覺得“且驚且喜”,喜就是大家重視了,驚就是這個重視是基於什麼。現在大家一股熱情,因為有政策,但是關鍵是要持續性保護。 記者 陳爍 孫晉欣 香港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