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2023年全國兩會 ->最新播報

全國兩會 | 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

分享到:
2023-03-06 17:57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3月6日電 據新華社6日消息,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新聞發言人譚克非6日就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新聞發言人譚克非。國防部網資料圖

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共281名

譚克非介紹,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共281名。代表中,基層一線和專業技術軍官代表93名、占33.1%,其中基層幹部42名,軍(警)士12名,文職人員1名;婦女代表39名、占13.9%;少數民族代表17名;大學以上學歷代表267名、占95%,其中研究生學歷代表140名、占49.8%。代表全部是中共黨員,是軍隊各方面各戰線的優秀分子,有161人獲得過二等功以上功勛榮譽表彰。

譚克非說,3月3日,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成立。經代表選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任團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任副團長。會議期間,代表團將根據大會統一安排,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修正草案)》等。

在強軍目標引領下,強軍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有記者問,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鮮明提出強軍目標。在強軍目標引領下,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請介紹有關情況。譚克非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鮮明提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引領人民軍隊在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續寫新的時代篇章,強軍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牢牢扭住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絕對領導,堅定不移推進政治整訓,我軍政治生態根本好轉,新風正氣不斷上揚;全面加強練兵備戰,堅定靈活開展軍事鬥爭,積極主動開辟軍事鬥爭新格局;大刀闊斧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我軍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實現整體性革命性重塑;創新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推動我軍高質量發展,我軍現代化水平和實戰能力上了一個大臺階。正是在習主席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強軍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這支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守住了根和魂,走開了快速發展的步伐,贏得了邁向世界一流的主動。

譚克非說,黨的二十大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出發,對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戰略部署,強調要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全軍部隊堅決貫徹習主席和中央軍委決策部署,聚焦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把精神狀態激發出來,把奮進力量凝聚起來,堅定不移聽黨指揮、強軍打贏,真抓實幹、埋頭苦幹,以實際行動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局面。

中國有限的國防支出完全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有記者問,當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上升,美國等國家大幅增加軍費預算。請介紹今年中國國防費預算安排的有關情況。

譚克非說,中國政府堅持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方針,根據國防需求和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合理確定國防支出規模。近年來,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保持了國防支出適度增長,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

譚克非說,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安排國防支出1.58萬億元,比上年執行數增長7.2%,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55萬億元,比上年執行數增長7.2%。增加的國防支出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按照軍隊建設“十四五”規劃安排,全面加強練兵備戰,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二是加快建設現代化後勤,實施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重大工程,加速科技向戰鬥力轉化。三是鞏固拓展國防和軍隊改革成果,保障重要領域改革舉措和急需政策制度實施,提高軍事治理水平。四是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持續改善部隊工作、訓練和生活保障條件。

譚克非說,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積極參加聯合國軍費透明制度,從2008年起每年向聯合國提交上一財政年度軍事開支報告。與美國等軍事大國相比,中國的國防支出不論是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還是國民人均國防支出、軍人人均國防支出等都是比較低的。中國有限的國防支出完全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編輯:凌玉辉】

視頻

更 多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
中國大門越大越開 推動經濟發展 國際投資者們是否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