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賀先青:美國常年在中國周邊部署3至4個航母打擊群,做什麼?東海、南海和台海(簡稱“三海”)問題事關中國國家主權與安全,近年來,美國強化對中國海上力量增長以及海上維權行動的威脅認知,推動“三海”問題的“安全化”進程,試圖動員更廣泛的力量和資源來遏制中國,致使中國周邊海洋安全環境不斷惡化。 美國推動“三海聯動”的動因是什麼? 第一,戰略上,美國對華海上“敵人”身份的認知與判定越加深化。自奧巴馬政府以來,美國越來越擔憂中國海軍力量發展尤其是海軍現代化衝擊美國海上優勢地位以及衝擊美國主導的地區海上秩序。奧巴馬政府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聲稱將60%的海上軍力部署在太平洋地區,2015年發佈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更是冷戰後美國政府首次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稱中國在東海和南海挑釁。特朗普政府進一步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推出“印太戰略”,對華采取海上施壓策略,對南海、台海等海域的所謂航行自由行動、海空抵近偵察的頻率空前提高。拜登政府深化對中國“敵人”身份的認知,強調全方位對華制衡,在中國周邊海域的威懾行動、施壓行動、外交活動等進一步加強。 第二,戰術上,美國遏制中國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更加急迫。“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是美國用於描述潛在對手對其軍事力量投送及軍事行動自由的限制能力的概念。美國方面認為,中國目前已具備強大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能够威懾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行動,美國在台灣和南海周圍的航母打擊群以及軍事基地、設施等都處於中國精確制導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射程之內。為此,美國試圖提升反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三海聯動”的實質就是美國加大資源投入,依託廣泛分布的基地、前沿部署的各類力量、各類盟友和夥伴建立起一套強大的反“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 第三,政策上,美國加強介入有關行為體與中國(大陸)之間的侵權與維權、“台獨”與統一的較量以尋求戰略支點。近年來,美國援引所謂“南海仲裁案”裁決,拒絕承認中國對南海島礁的主權,否定中國的海洋權益,公開聲稱將《美日安保條約》《美菲同盟條約等》適用釣魚島的主權和南海島礁主權爭端。美國還迎合、塑造“台獨”勢力,美台高級官員相互竄訪、加強對台武器出口,美國試圖對一些侵犯中國國家主權的國家以及“台獨”分子,提供一種可信的軍事承諾,在支持這些國家(或地區)非法主張的同時尋求將這些它們變為遏制中國的戰略支點。由此,推動“三海聯動”成為美國在戰略上、戰術上、政策上迫在眉睫的任務。 美國推動“三海聯動”的策略手段是什麼? 第一,強化污名化的“三海”敘事。通過戰略敘事,美國把東海、南海與台海議題置於其設計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框架中,建構中國的“脅迫”和“霸淩”形象,以“航行自由”等為鼓動宣傳口號,尋求域內外盟友和夥伴的支持,試圖將其介入中國周邊海洋地區的形象、行動等合法化、正當化。不僅如此,美國炒作中國《海警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指責中國破壞地區基於規則的秩序、破壞地區安全架構、限制海洋自由等。在輿論上瘋狂炒作東海防空識別區,並以此為對比,臆測中國即將劃設南海防空識別區,進而塑造中國在“三海”的威脅。 第二,強化威懾“三海”的基地建設。美國不斷加強統籌其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基地建設,旨在依託一連串沿島鏈分布式部署的遠征前沿基地,加強分散、靈活、機動、化整為零的“分布式作戰”能力建設,提升敏捷作戰能力。一方面,美國加強對太平洋地區軍事基地建設的資源投入。提出太平洋威懾倡議,對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基地等基礎設施等進行更新,預算資金從2021財年的約69億美元躍升至到2024財年的約147億美元。另一方面,加強並鞏固、東、北、南三個方向的軍事基地建設。美國加強以關島為核心的馬里亞納群島基地群建設,正式啟用布拉茲營,大規模擴建天寧島國際機場,對塞班島和威克島空軍基地進行擴建昇級。昇級對日本軍事基地的戰略部署,強化從“北翼”推動“三海聯動”。新增駐菲軍事基地,為美國介入台海事務增加南部支點,並強化在南海的行動能力。強化對南太地區的軍事基地建設,聯合澳大利亞在巴新馬努斯島建立聯合海軍基地,利用美國與帕勞、馬紹爾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等簽署的不平等的自由聯合契約 (COFA),在太平洋島國建立軍事基地、港口和機場,支撐美國在台海、南海和東海的行動。 第三,強化力量的敏捷多元部署。常態化軍事力量部署上,美國常年在中國周邊海域部署了3-4個航母打擊群,2個左右兩棲戒備群、20架次左右的轟炸機以及10次以上攻擊性核潛艇。海警部署上,美國海警加強與越南等國海警的合作,通過援助和捐贈二手巡邏艇、海警船等方式,並派遣聯絡員加強與越南、菲律賓等增強海警合作,試圖讓越南增強針對中國海上行動的能力。此外,美國海警與馬來西亞海事執法局、印尼海事執法局也在加強合作,增強夥伴關係和合作能力。非軍事力量上,美國還發揮私營部門、民間社會和大學等非國家行為體的作用介入“三海”事務。 第四,強化美國在“三海”地區的行為聯動。一是通過高壓高頻的航行自由行動施壓,軍艦或其他戰略平台在一次任務活動中同時穿越台海以及南海等行動屢見不鮮。並以“航行自由行動”反對中國劃設的東海防空識別區,並以此臆斷、推測與反對中國所謂南海防空識別區的劃設。二是加強在中國周邊海域的軍事演習的協同聯動。近年來,美國在中國周邊海域推進了名目繁多的常態化軍事演習活動,旨在加強不同武器平台、不同軍種以及與盟友和夥伴國家之間三個方面的互操作性和協同聯動,形成威懾效應。三是推動新式作戰概念、新式武器部署、新式作戰行動,試圖以新的軍事威懾手段遏制中國的海上活動,例如強調敏捷作戰部署能力,推出“印太海域態勢感知夥伴關係”等。 第五,構築遏華同盟—夥伴體系。近年來,美國在中國周邊逐漸構建起了眾多雙邊、小多邊機制組成的盟伴體系,通過加強安全承諾、強調民主價值、塑造共同威脅、提供軍事支持、推動情報信息共享以及明確在主權問題上選邊站隊等方式加強與域內外盟友和夥伴國家的關係,鼓動其同盟—夥伴關係國家和組織向中國施壓挑釁,介入中國周邊海洋事務。 對中國周邊海洋安全有何影響? 第一,加劇中美海上權力競爭,海上安全困境難以突破。美國推動“三海聯動”以制衡中國海上能力發展並維持對華海上優勢為主要目標,中國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則必須對美國推陳出新軍事介入采取反制,中美或將陷入一種無休止的權力競爭狀態中,地區海上安全困境或將進一步加劇。 第二,維持地區海上對抗的熱度,加劇有關國家直接與中國的海上對抗。美國通過各種手段尋找干預中國周邊海洋事務的“代理人”和戰略支點,對這些代理人或戰略支點許以利誘,加以威逼,鼓動它們不斷加強與中國海上維權衝突的烈度。 第三,阻礙地區海洋安全秩序建構,干擾地區海上務實合作。當前,地區海洋安全秩序正處於重構的關鍵時期,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加速推進,美國的介入不斷將一些發展議題安全化,導致地區海上合作存在困難,美國將海上議題安全化,就是試圖引起地區國家對中國的恐懼,為地區合作打入楔子。 第四,增加中國海上維權成本,阻礙中國維護海上權益。美國在“三海”地區的行動具有諸多的目標,但並不試圖以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的形式來實現這些目標,而是旨在通過加強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來管理與中國的關係。美國推動“三海聯動”,無疑是想增加中國軍事、外交、經濟、輿論等成本。 (本文作者為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賀先青。本文為作者在6月29日舉行的“海洋戰略與安全專業委員會”年會暨第十二屆南海區域合作論壇上的摘要式發言稿,原標題為《警惕美國在華周邊搞“三海聯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少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