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守好國家南大門 做好香港市民的“健康秘書” 【同期】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衛生局局長 盧寵茂
我自己看,這個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光榮的任務,因為這個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醫務衛生局局長,直接由國務院委任,不單是服務香港,服務香港市民,我覺得也是國家給我的一個責任。特別是新冠疫情,對香港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影響。所以怎麼控制疫情,我覺得不單是影響到香港的市民、影響到香港社會的發展,也都關係到大灣區,甚至國家疫情的防控。所以我其實很短時間就決定要接受這個職位,也希望可以在這方面,盡我自己的力,去幫更加多的人。 【解說】上任近一個月的香港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近日接受了香港中通社專訪。面對近來逐日升高的新冠確診個案數字,盧寵茂稱自上任到現在幾乎未有停歇。雖然,專科醫生出身的他早已習慣與“忙碌”結伴,但從醫生轉變為全港市民的“健康秘書”,對他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同期】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衛生局局長 盧寵茂 基本上真的沒什麼周末,一個禮拜上三天班,昨天今天明天都是上班,每天都要上班,都差不多24小時,不過對我來講,我本來做外科,尤其是肝移植,都沒有什麼周末,我都習慣了。農曆新年、年初一我們都照常上班。至於由醫院的工作,轉成現在政府部門的工作,有些人說我是官員,但其實我不是。如果你看英文名,我是叫“secretary of health”“健康秘書”,我只不過是香港人的一個“健康秘書”,有很多事就不是好像在醫院層面的決策了。(現在)第一就是要和其他局合作,一些政策的推出都要和很多其他部門,大家一起合作。更加重要的就是我們要很小心地處理市民的反應,有些政策我們覺得是好的,但是都要看一下,不是每一個市民都會贊成。就算是少部分反對,我們都要理解他們,盡量將政策解釋清楚。 【解說】盧寵茂作為香港肝臟移植權威專家,在深港兩地從事醫療服務行業已近30年,無論是當初決定從醫,亦或如今接受委任,成為香港市民的“健康秘書”,工作方式各異,但初心不變。 【同期】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衛生局局長 盧寵茂 我開始做醫生,都是因為我父親和我說做醫生可以幫助別人,我自己感覺做外科醫生,一個手術是可以改變一個病人的生與死,流血可以止到血,所以一直都是救命的手術。去港大深圳醫院其實是我自己的一個(夢想),小時候很奇怪,機緣巧合,我小時候我很想去內地工作。當時有一個心願就是我要回內地幫更多的人。港大深圳醫院的出現,給了我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其實真的很不舍得(離開),也有小小遺憾,今年醫院十周年,7月1日,我都沒辦法參加,甚至沒機會和同事說拜拜,和醫院說再見,因為要回香港接受新的任命。 【解說】談及未來防控疫情的方向,盧寵茂表示,如何用最小的成本達到的最好成果,是自己面臨的一大挑戰。他坦言,香港作為國家與世界對接和橋樑,對內和對外通關都十分重要,他希望“魚”與“熊掌”能夠以最小的成本兼得,在和國外通關的同時,也要守好國家的“南大門”。 【同期】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衛生局局長 盧寵茂 我現在希望就是做到精準的抗疫,兩年半的疫情確實為香港帶來很大的損失,看過一些新聞,都很心酸,有的兩夫妻隔著一個山打招呼,用望遠鏡和對方溝通,確實真的牛郎織女。我就希望從香港政府的角度,能夠增加過關名額,檢疫天數降低。同一時間我們也要同內地在很多方面,比如說核酸檢測,我們是不是可以標準能夠一致一些,大家接軌,這個是很重要的。 我要守好家門,這個就是香港,我們國家的南大門。因為病毒還沒變成季節性流感,首先它仍然對我們的老人家的死亡率很高。第二對小朋友,最近我們聽到一個個案,引發了腦炎。如果我們完全開放,就所謂的“躺平”,我們的醫療系統會承受不了,我們很多員工會感染,感染了就不能上班,要放假,新冠會引發一些非新冠的醫療服務受影響。首先,我們要保護我們的重點人群,我們要繼續提升我們的疫苗接種率。我們現在希望找出社區裡面沒有接種疫苗的長者,我們希望通過比如家庭醫生或者醫管局的門診,希望推動他們在那裡打疫苗。第二個是小朋友,在學校方面,我們希望推動疫苗接種。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做好員工預防感染的工作,最終我們希望這些重點的人群、高風險人群的員工要做到48小時的核酸檢測,這樣就可以去預防病毒入侵這些重點區域。 【解說】身為醫者,盧寵茂一向敢想敢言,醫學領域內他不畏質疑,成功完成全亞洲首宗成人活體換肝手術;在社會事件中,他亦大膽斥責那些詆毀自己國家的和民族的聲音,即使曾在港大校委會混亂期間倒地受傷,面對種種非議,他依然信念篤定,堅持發聲。 【同期】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衛生局局長 盧寵茂 特別是有些人說一些抹黑國家的言論,我自己真的很反感,我不知道這些人他們目的是想做什麼?你抹黑國家有什麼好處,國家代表我們14億中國人。如果你抹黑了他們,那你是不是就抹黑了全中國14億人?至於說為什麼我會發聲,我覺得作為一個醫生,尤其是作為一個大學的學者,我們對於真理是應該要堅持的,有些不對的事我一定要說,因為很多這些事其實對很多人都有影響,我都是從幫人的角度來看的。 記者 雷睿 張宏斌 陳爍 香港報道 |